自2001年7月留校工作至今,14年来坚持耕耘在学生工作的道路上,陪伴2550名学生成长成才,历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辅导员、团总支副书记、团总支书记,现任数学学院党委副书记、2012级数学与应用数学特色实验班辅导员,她就是毛霞。

副教授、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国际生涯教练、高级就业指导师、高级心理咨询师、重庆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庆市第三届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第四届全国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第三赛区)一等奖、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印证着她14年来学生工作的点滴。
拔尖人才的导航者
“探索3+3金字塔学生培养模式,做拔尖创新人才的导航者。”担任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的毛霞,深入探索学生培养模式,凝练学生工作经验,结合人才培养体系,从学生工作视角构建了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3+3金字塔式学生工作模式,将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深度嵌入、协同创新。毛霞作为项目主持人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专项《基于高校学生工作视角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立项资助。
作为拔尖人才的导航者,毛霞所带的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连续五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师范生技能比赛一等奖,连续三年学生工作考核居全校前列,学生研究生报考率达40%。在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获得全国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的重庆八中优秀教师熊翼,有创办卓辅教育文化培训学校年薪100万的青年企业家龚立玲,有扎根西部计划坚守工作岗位被赞“好样的”公务员冉亮……经过精心培育和深度导航,毛霞所带的学生综合素质好,就业竞争力强,师范专业学生30%进入市属重点中学;学生考研硕果累累,每年有大约15%的学生考取研究生;学生近年在各类刊物发表论文数每年达到学生总人数的10%以上;多名学生被香港理工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澳大利亚科廷科技大学等国际名校录取,大部分学生被国内名校或研究所录取,如中科院数学研究所、上海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重庆大学等。
学生成长的护航者
2001年,即将毕业的毛霞面临一次重大选择,是选择留校任教还是担任辅导员。对当时专业教师综合考核排名第一的她,留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是一条不错的选择,但是做了4年主要学生干部的毛霞对学生工作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她说“我的辅导员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要像我的辅导员一样为这样一份平凡而伟大的事业挥洒青春”。年仅21岁的她毅然放弃了担任专业教师的机会,坚定地选择了担任数学学院2001级249名学生的辅导员,开始了她的辅导员职业生涯,从此和学生天天泡在一起,过上“5+2”、“白+黑”的生活。年轻有激情的她对学生工作倾注了全部精力,无论何时,只要学生有困难,一个电话、一个短信,她都会在第一时间出现,为学生排忧解难。
2006年,学校开始两地办学,她作为首批入住大学城的辅导员,和学生同吃同住,践行着“大常精”(大学城常住辅导员精神)。不仅如此,时任数学学院团总支书记的她还要兼顾两个校区的团学工作,两地奔波的劳累和忘我工作的投入使得已有3个月身孕的她不幸流产。事后有朋友劝她换个岗位,她用朴实的语言告诉朋友,“辅导员工作是个良心工程,要做学生成长的护航人,要对得起每一个学生”。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的承诺,坚守在辅导员一线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先后担任了8个年级、32个班级的辅导员。所带班级先后6次荣获重庆市“先进班集体”和10余次校“先进班集体”,发展学生党员共计262人。所带年级研究生报考率均超过35%,学生中有158人顺利考上硕士研究生,学生中有15人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9人获得全国二等奖,3人获得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一等奖,1人获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32名同学获得市级表彰,652名同学获得校级表彰。
职业规划的启航者
2005年,一封感谢信悄悄地寄到了重庆师范大学校领导的手中“……感谢我亲爱的辅导员毛霞老师,是她的贴心关爱和支持鼓励改变了我的人生……”这是毛霞的第一届学生周某从绵阳南山中学寄过来的信。周某由于父亲过世早独自带着残疾母亲来校读书,毛霞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种政策帮扶周某,鼓励她自立自强安心学习,另一方面认真帮助周某规划自身特长优势,找到个人家庭发展的最佳平衡点,实现了精神和物质双脱贫。这只是14年学生工作的一个简单缩影。
“老师,我在服务西部计划的一年中,感觉收获很大,现在有个就业机会还没有和家人商量,想先咨询下您……”,“毛老师,我现在大三了,纠结考研还是就业,您能给点建议吗……”,“霞姐,我失恋了,我觉得人生都没有意义了,我对他那么好,他却……”,“毛老师,我觉得对学习不感兴趣,我想退学……”14年里,毛霞扮演着母亲、师姐、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情感疏导师等多种角色,每次遇到危机的挺身而出和及时干预都会让危机化险为夷。操场、寝室、办公室、咨询室等一次又一次苦口婆心地劝说很快让学生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意义;一次又一次地疏通与引导帮助学生调节各种人际关系;一次又一次地叮嘱与关注贴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
她将学生的生涯发展梳理为五个类别:“环境适应类、自主决策类、生涯认知类、角色平衡类和自我管理类”,为每个学生梳理个性化的“学业、专业、职业、事业”的立体逻辑培养路径。14年里,作为一名高级就业指导师、高级心理咨询师、全球职业规划师和生涯教练,她利用专业知识接待了学生来访者345人,圆满解决了学生中出现的学习环境适应问题、专业选择问题、理想与现实冲突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选择问题等等。“当信任和感谢从学生眼里流露出来时,我就觉得特别幸福,这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毛霞总是如此说。
学习研究的潜航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14年的一线工作让毛霞明白辅导员工作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专业素养,要把辛苦转换为成果,把经验上升为科学。毛霞总是带着问题意识进行工作、学习和研究,坚持学习研究与实务工作紧密结合,用学习研究提升业务水平,总结出辅导员工作的“四化”即教学科研成果化、学习培训常态化、工作实践精品化和课题研究深入化,立志做一名研究型辅导员。毛霞作为教学骨干成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辅导员工作情况,顺利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连续四年开设的通识选修课《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训》深受学生好评,连续三年学生评教均为“优秀”。
尽管工作忙、压力大,但她从不敢放松学习,为了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她把极其有限的业余时间都挤出来进行专业学习与研究。积极报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每年参加各级各类培训2-3次,并先后获得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国际生涯教练、高级就业指导师、高级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认证。2012年主持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1项,2013年入选重庆市首批高校辅导员择优资助计划并主持立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导向机制研究》。先后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重庆市科委项目、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等8项省部级课题研究,独立主持了3项校级课题,先后在《思想教育研究》、《当代青年研究》、《系统理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15篇。
十四载寒暑,知心朋友人生导师,用情至深铺就育人路;十四载风雨,敢于担当潜心钻研,用心致胜笃赴无悔行!这就是高校辅导员的“航”家里手——毛霞。
·校园回声·
张明志(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借甲子校庆之恩泽,辅导员毛霞老师摘得“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百感交集、可喜可贺!这既是一个人久久为功的汗水见证,也是一群人风雨兼程的求索掠影。此次获奖充分彰显了学校党委和行政历年来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斐然成绩。此时,我更愿意同包括毛霞老师在内的学工同仁们一道,聚焦人才培养、着力立德树人、推进学风提振、关注学生成长,为学校内涵发展、提档升级做出更大贡献。
何大海(数学学院党委书记):毛霞同志作为我院分党委副书记,从业14年,把教育引导、关心帮助学生放在第一位。工作期间,不断探索学生培养模式,凝练学生工作经验,坚持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成为了一个榜样和一面旗帜,得到了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一致肯定。我代表学院对她此次当选“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表示热烈祝贺。
杨宇(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从行家里手到“航”家里手,毛霞彰显了引导拔尖人才、关心学生成长、带领职业规划和潜心学习科研“四维一体”的辅导员风采。既对学生人才培养机制高屋建瓴,又对学生学习生活点滴事必躬行,既对学生授之以渔,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她用光阴在学生和自己身上书写故事,诠释着辅导员职业的内涵:与学生在一起,生命力就永不枯竭。
陈禹辛(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辅导员):自我工作以来,我就感受到毛老师的大气、稳定、从容和自信。她的大气来自于14年学生工作的点滴积淀,她的稳定来自于对每一个细节力求完美的准备,她的从容来自于知识储备的广博与扎实,她的自信来自于通宵达旦伏案工作不断超越精力的极限。“为师先做人,育人先立己”,毛老师将这句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着一位优秀辅导员在学生成人成才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
吴双(教育科学学院辅导员):清晰记得,她站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的舞台上,霸气开场,激昂收尾,微笑转身,留下身后一片浓烈而响亮的掌声。苦乐相随的14年辅导员生涯带给毛老师的是荣耀和自豪,带给我的则是震撼、敬仰和思考。作为一名年轻的辅导员,路虽漫长,但有榜样在旁,一路风雨又何妨。
何晓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计算机学院辅导员,毛霞所带学生):“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六年前,毛老师那无私付出、积极引导、耐心包容和高度责任的从业精神感染我,影响我选择了辅导员这份职业。今天,当得知最敬重的老师获得“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荣誉,万分激动的内心更加充满力量。14年来,她对学生工作的坚定抉择和坚守让我对“职业化”辅导员产生了向往之情;她对学生工作的满腔热爱和钻研让我对“专业化”辅导员产生了热爱之情;她对学生工作的高度责任和提炼让我对“专家化”辅导员产生了敬重之情。